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提升,行业应用持续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过去十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6%,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在工业中的营业收入占比已连续九年保持第一;利润总额达8283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从2.5万亿元增长至9.5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6%,增速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2021年利润总额达1.2万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
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从2012年的14万件增长至2021年的228万件,年均增长率达36%。
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14家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占全国软件业比重达78.4%,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手机、彩电、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长,内需升级趋势明显。如4K电视机加快普及,2021年我国4K电视机出货占比达到72%。国内多条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全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K超高清、窄边框、全面屏、折叠屏、透明屏等多款创新产品全球首发。
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深入显现。面向教育、金融、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码、远程办公、协同研发等软件创新应用,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汽车电子、智能安防、智能可穿戴、智慧健康养老等新产品新应用发展取得扎实成效,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应用场景丰富用户体验。
那么,具体从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光伏、消费电子、操作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软件、开源、信息技术服务业来梳理一下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这十年。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中国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市场,近年来,在内外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国内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2018—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芯片产品水平持续提升,较好地满足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需要以及行业应用需求。
但是,集成电路产业仍面临产业基础薄弱、高端芯片供给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工信部将做好《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工作,坚持融合创新,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市场。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努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坚持政策协同,协调落实现有支持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开放共享,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国际合作层次与水平,共同抢抓市场发展机遇。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
为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强化政策指引,统筹指导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在各方积极努力下,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成绩斐然,已经形成世界上产销规模最大、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链基本完整的电子元器件工业体系,我国电声器件、磁性材料元件、光电线缆等多个门类电子元器件的产量全球第一,电子元器件产业整体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光伏产业规模及市场应用已连续多年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及市场应用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50.6万吨、226.6吉瓦、197.9吉瓦和181.8吉瓦,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光伏新增装机54.88吉瓦,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
工信部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发布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建立行业发展基线,引导光伏产业合理规划布局和智能升级。指导编制光伏产业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图谱、产业发展路线图等,强化标准引领,推动产业持续提质、增效、降本。密切跟踪行业热点、难点问题,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引导产业上下游加强协作。支持光伏行业组织建设,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鼓励光伏产业“走出去”并沿“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合作。
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行业统筹规划,加快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消费电子主要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电子整机产品,包括个人计算机、手机和彩电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产品前沿市场。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我国消费电子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是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全球主要的电子生产和代工企业大多数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全球约80%的个人计算机、65%以上的智能手机和彩电在国内生产,创造直接就业岗位约400万人,相关配套产业从业人员超千万。
二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消费电子多元化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十年来,诸多“世界首发”消费电子产品陆续问世,包括全球首款消费级可折叠柔性屏手机、全球首款叠屏电视、全球首台卷曲屏8K激光电视、全球首款4K 240Hz曲面电竞用显示器、全球首台5G笔记本电脑等,彰显了我国创新能力水平。
三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我国消费电子产业锻造出众多全球驰名品牌,2021年全球手机、彩电、计算机出货量前五品牌中,我国大陆手机品牌有3家,彩电品牌有3家,计算机品牌有1家。
下一步,工信部将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加快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新一代视听技术、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带动内容、计算、存储、显示等产业链整体升级。
近年来,工信部大力支持操作系统发展,持续攻关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升级,深化应用推广,打造良好生态,主要有三方面:
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推动桌面操作系统与国际主流芯片架构和应用软件的兼容适配,加快提升产品功能性能,深化推广应用。在服务器操作系统方面,推动服务器操作系统与主流CPU、数据库、中间件等软硬件的兼容适配,加快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如,欧拉操作系统终端部署量超170万套。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支持骨干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移动操作系统应用推广和生态建设。如,鸿蒙操作系统装机量已超3亿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近年来,工信部着力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北斗产业链,面向规模大、占比高、影响面广的大众消费领域拓展北斗应用,取得积极成效:
产业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北斗短报文、高精度、低功耗等芯片/模块的研发和产业化,不断改进工艺、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服务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完善北斗网络辅助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建设,支持车道级应用,2022年上半年,平台北斗活跃用户量平均每日4030万,业务量每日3.2亿次。北斗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北斗高精度共享单车投放量突破500万辆,货车前装北斗超过百万辆。2022年上半年,新进网手机中有128款支持北斗,出货量合计1.32亿部,出货量占比达98.5%。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
今年1—7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3%,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出台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发布《“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持续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领。
二是强化攻关应用。面向重点行业领域,体系化布局关键软件攻关项目,加快补齐关键软件核心技术短板。前瞻布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新兴软件,抢抓机遇打造长板优势。加快推动关键软件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和创新迭代。
三是培育产业生态。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剥离软件业务,培育骨干企业,支持中小型软件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开源基金会、代码托管平台、开源协议、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建设,支持国内首家开源基金会成立,孵化一批开源项目,加快繁荣开源生态。深入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发挥14个中国软件名城和软件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贯彻落实《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动软件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完善软件会计准则,强化软件价值导向。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软件正版化检查,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教育部建设33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加快软件人才培养。
另外,在工业软件发展方面,近三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稳步壮大,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由2019年的172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4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5%。今年1-7月份,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219亿元,同比增长8.7%,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全球开源历经40年发展,通过集众智、采众长,加速软件迭代升级,促进产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生态完善,逐步成为软件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模式。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开源呈现出向信息技术各领域全面拓展的蓬勃之势,为软件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近年来,我们顺应全球开源发展趋势,多措并举推动开源生态建设步入新阶段。
一是完善开源政策体系。制定实施《“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将繁荣开源生态等相关任务落实落细。
二是推动开源“四梁八柱”建设。支持成立国内首家开源基金会——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加速孵化开放鸿蒙、欧拉等一批开源项目,推动开源代码托管平台发展,优化壮大开源社区,如欧拉开源社区用户数量超60万人,合作单位超380家。
三是优化开源发展环境。支持举办2022开放原子全球开源峰会活动,为国内外开源相关方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宣传开源文化。依托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深化开源领域产教融合,支持开源进校园等相关活动,为储备开源领域优质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技术软硬件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边界不断延伸,推动数字经济加速走深向实,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二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速创新,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加,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全球占比超过84%,容器、微服务、海量数据存储、大规模并发处理等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三是有力支撑数字化转型。企业上云步伐不断加快,全国累计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60万家。区块链加速向实体经济、民生服务、智慧城市和政务服务领域融合渗透。一批行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速涌现,成为赋能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信息消费持续扩大和升级,信息技术服务需求潜力日益增长。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技术领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持续优化,超过6000家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服务标准贯标。苏州、郑州、昆明、武汉等地加速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良好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