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已然不是书信传情的年代,但那种类似“见信如晤”的惊喜感,依然是无与伦比的享受。
书籍也是。一本妥帖的好书可以让人瞬间跳脱现实的局限,飞临那个渴望了解的时空当中。
正是本着“见书如晤”的做书初衷,我们做出了一本帮你对接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传世绝响、身临湖山辉煌胜境的全彩图文书——《颐和园》。
刚刚过去的暑期,日均游客量接近10万的颐和园,再次证明了自己是帝都地标景点中毫无疑问的人气顶流、松(zi)弛(nue)必选。
“在清代所有的皇家园林中,颐和园是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也是目前北京西北郊唯一保存完整的御苑,被誉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传世绝响。”
更何况,颐和园还是拥有超过27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前身清漪园,由乾隆钦命并举全国之人、财、物力打造,建设周期达15年之久。
颐和园不但是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要理念、巅峰技艺、各地名园实践的萃取和集大成,更将民俗风物、诗画、异域舶来、丰盛草木……融纳一园,堪称“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国家级文化宝藏,如明镜般映照出中华民族对于空间布局的独特追求、心灵世界的丰富图景以及深邃厚重的历史记忆。走近它,便打开了一个迷人的宇宙。
即便你曾经拜访过这里,以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的巨大体量、隐没于湖山深处的无数细节与神秘,恐怕是普通人无法在短短一日或几次的行程内全然消化的。
由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史学者贾珺实力书写的活字版《颐和园》,力求以一书全解中国巅峰御园的权力、居游、审美、技艺、哲思、和历史,也许是帮你认知或重温这一宇宙的最佳时空导览、审美指南。
乾隆盛赞“碧镜光中拖曲堰,绿云丛里出高楼”的颐和园,可谓非凡风景的代名词。
如何打造纸本《颐和园》的“在场感”、吸引力,帮读者迅速融入这座名园的胜景之中,继而有兴趣展开更深度的认知旅程?
封 面 即便在图像超载的年代,还是难有画面可以超越晚清《颐和园八旗兵营图》(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给人的震撼初印象。此图不但将颐和园冠绝西郊的山水布局、湖山亭桥纷繁呈现,还将周遭的田庄、寺庙、御苑,以及其高明借景的对象——玉泉山三峰两塔,也写实入画。于是,我们干脆把它变成了《颐和园》封面。
纸&色 活字版《颐和园》全书共284页,采用进口特种内文纸全彩印刷。偏向中国传统色的装饰背景色青蓝、柏绿、杏红,既是对此处天光、树影、彩画的色彩吸取,也颇贴合这座园林的初代“主理人”乾隆的野心和趣味。
开本&排版 16开(170×230mm)尺寸,令阅读视界更开阔;排版富于变化和自由感;穿插出血设计让昆明湖、十七孔桥、清晏舫……等关键影像的张力拉满。配合裸脊线装,可平摊阅读的安心感值得拥有。
多元图像 40幅园林与建筑绘图、200张全彩实景照片、77张珍贵文史资料图的组合,如同颐和园中以柱子、横楣、窗棂打造的丰富“视窗”,帮你多角度理解这座名园。
清代王翚等绘《康熙南巡图》卷(局部)、清代董邦达绘《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精彩折页 《颐和园》以开门折页形式呈现的《都畿水利图》(局部),为清代中叶画家、康熙之孙弘旿的精彩之作,不但极具欣赏性,全面展现了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湖山风情,还是关于京城水利科技历史的重要研究资料,形象反映了北京运河上修渠建槽、导引泉流、开拓人工水库等方面的工程细节。
趣味文创 为配合《颐和园》的上市,我们还针对特定售卖渠道,推出了随书发出、售完即止的限量纸质文创。
“颐和”文房艺术笺纸一枚(龙、鹤、蝠、鱼4款图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当当自营店随机赠一款)
“颐和”版画藏书票一枚(“排云凌霄”“须弥灵境”“四桥烟雨”“六和塔影”4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京东自营店随机赠一款)
《颐和园》的作者贾珺,不但是古建及园林研究领域的实力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优秀写作者,曾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第三届中国建筑图书奖。
贾珺老师本世纪初开始长期在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师承著名建筑学家郭黛姮,主要从事建筑历史、风景园林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教学与设计工作。主持并参与过北京圆明园及故宫、西藏布达拉宫雪城、河南登封古建筑、山西太原晋祠、浙江东阳卢宅、浙江宁波保国寺等20余项国家级重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设计。
清华校园本是皇家园林,并临近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出于近水楼台之便,贾珺老师与这些御苑结下了深厚缘分,他将案头研究与实地踏访结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最终呈现了这本集专业解析、文史爬梳、审美点评于一体的普及性佳作。
《颐和园》全书共分八章。前五章勾勒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历史脉络,从皇权的威严与私欲的交织中,深入剖析其造园理念、精妙布局、诗意韵味及深层含义,同时揭开乾隆帝鲜为人知的一面。随后三章,则聚焦于颐和园历经沧桑后的重生之路,详尽探讨了其如何在劫难后得以修缮恢复,再现了帝后生活空间的奢华与雅致,以及现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貌与魅力。
若《颐和园》是一座纸本园林,贾珺老师对乾隆帝心机趣味、造园之道的细致梳理,当得起一条精彩“游园”线年还在《圆明园后记》里头铁声明不再修建新御苑、告诫后世体恤民力的乾隆,六年后便“出尔反而、自打耳光”,启动了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建设,“从治水到训练水军,再到为崇庆皇太后祝寿,乾隆帝找出了很多造园理由,但最根本的理由,是实现他心目中真正的理想园林”。
六次南下巡视,对西湖美景念念不忘的他,誓将江南“缩地成寸,纳景入怀”,变为京郊快乐园。每次进入清漪园游玩,都自喻为“画中游”,并独为此园作了1500多首诗。矛盾而有趣的是,乾隆从不留宿清漪园内——游园行程基本是从圆明园出发前来,有时坐船,有时乘轿,有时水陆两路换乘,偶尔于清漪园吃早饭、办公、拜佛,逛完一圈后原路返回,全程紧凑丰富,只花半天时间,可谓工作休闲两不误,Park walk资深玩家,“玩物丧志”?不可能。
《颐和园》也是古建及园林文化爱好者不可错过的靠谱之钥,引你踏入中华古典造园艺术的广博天地。颐和园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集纳了不同时空造园及建筑的思想和实践,既有皇家园林的富丽,也融合有私家园林的玲珑,有北方湖山的壮阔,也有南国园景的秀媚,更不乏对异族、异域元素的吸收。
林林总总、引人好奇的诸多线索交织于这部书中: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布置了怎样的“一池三山”,又如何在清代被大加重现?乾隆所说的“屋包山”与“山包屋”孰优孰劣?颐和园的具体营造,暗藏怎样的风水观念和太极阴阳?帝王与工匠们如何在此叠山理水、分区布局、借景境外、移天缩地?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颐和园竟“偷师”了杭州西湖、无锡寄畅园、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南市集与西藏佛寺的妙趣灵光。
中国古代历史上定都北方的皇帝,为何多钟情于造园实践与艺术?汉武帝在长安打造皇家苑囿上林苑;宋徽宗于东京开封营造艮岳;终生痴念西湖、梦想“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金朝皇帝完颜亮,至死未能亲临其境……
清代康、雍、乾三帝,更是接力大兴御苑,使其规模臻于鼎盛。一心期求“颐养天年”“乐寿冲和” 的慈禧,亲将“清漪园”易名“颐和园”,并于乐寿堂留下多多奢靡往事。
清代著名建筑匠师家族“样式雷”,竟服务宫廷长达200余年。其始祖来自江西,康熙年间进京参与畅春园工程,此后子孙世代供职于内务府样式房,耀目之作叠出:矢高七米玉带桥、三间抱厦玉澜堂、两层重檐转轮藏……
《颐和园》的湖山之下,也蕴涌着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生命观、对宇宙的设定想象:中轴布局、大报恩延寿寺、藏地风格建筑群和耕织田的背后,是皇权至尊、孝治天下、仙境向往、重农崇俭的精神潜流;龙王庙、关帝庙、文昌帝君、五圣和擦擦佛的存在,是诸神合唱;纷纭草木间,更不乏太平、祥瑞和道德节操的象征。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逃避热河。联军抢劫并焚烧了清漪园、圆明三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
1898年4月,德国亲王亨利乘轿前往颐和园,接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接见。
从乾隆盛世、同光中兴、戊戌变法、庚子事变到清帝退位,从兴盛、衰败到复苏重建……颐和园不只有动人的风景,更是承载诸多历史事件的主要舞台之一、一座值得你了解的厚重历史资料库。